“您这个印章既不是玉,也不是名石,只是一个普通质地的石头。”现在市面上赝品、仿制品很普遍,很少能像前几年那样‘捡漏’,花小价钱买到真宝贝了。
近年来,我国收藏品市场繁荣,很多人或投资或收藏涉足玉器、陶瓷等藏品市场,“就长春的古玩市场来说,赝品占九成。低档次的赝品大概一两万元,好点的要三万元,高仿也得10多万元以上。”长春市收藏家协会陶瓷、紫砂收藏专业说。
如今,古玩市场上多是仿品,虽然看上去古色古香,但实际上却价值低劣。许多“文物”是小作坊批量生产出来的。河南、河北、陕西等省份,制假造假的不在少数。
在古玩摊里买到赝品,圈内称之为“打眼”,就是说一个人没有眼力。古玩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不能因为买到赝品而退货。而且,许多人买了赝品也不敢声张,怕被别人笑话。
1、“不打假是因为打不了假”
既然古玩赝品在收藏市场上如此泛滥,为何还呈红火之势?有藏家认为,卖家和拍卖公司都不用对藏品的真假负责,是当前古玩市场乱象丛生的最大原因。
不打假是因为打不了假。“古玩这个东西不像是奶粉,奶粉通过各种指标能检测出真假,而古玩的鉴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权威部门。”他表示,近年来,屡屡出现所谓权威部门鉴定错误的案例,而鉴定专家由于知识结构等不同,对同一古玩的态度也不同。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造假技术也在不断提高,比如会专门针对鉴定真品的标准来造假。连专业人士有时都分辨不清,更别提普通百姓了。”高立鑫说。
2、放平心态“过眼即拥有”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收藏大军,强大的需求势必让市场更加广阔。然而,收藏品的真假标准是很模糊的,每个人会有自己的判断。在历史面前大家都是学生。因此,收藏的乐趣是在一次次“淘宝”中“练眼力”,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
有时大家只看到了作为“成功者”的分子,忽略了因“捡漏”而上当的分母,那是相当庞大的一个群体,社会上对售假者口诛笔伐,而忘记了买假者亦应反思自己的利令智昏。
建议百姓还是坚持‘多学习少购买’的原则,因为现在收藏市场比较复杂,大多数收藏爱好者缺乏相关方面的知识。例如,不同时代的瓷器和特点是不一样的,不能一概而论。百姓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去博物馆等方式先练好‘内功’,建立自己甄别真伪的标准体系,再下手也不迟。
猫睛石,矿物名称为金绿宝石。由于其内部含...[详细]
Copyright 2003-2024 gu-w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古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