砭石者,以石治病也,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运用砭石治病的医术称为砭术,砭术源于石器时代,是中医的六大医术之一,砭、针、灸、药、按跷和导引。砭石中又以泗滨砭石疗效为最佳,这是由泗滨砭石的物理特性决定的。
砭石的作用之活血益气
健康的根本在气血,气血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对人体起着濡养脏腑、抗御外邪、调节平衡的重要作用。气血旺盛则体魄健壮,抗病力强,气血亏虚则体质衰弱,抗病力差;气血逆乱则百病丛生;气血绝尽则精神散失,形体消亡。机体的一切组织、脏腑只有靠气的推动和血的营养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均为气的正常运行失调;血虚、血瘀、出血均为血的流动异常。砭术治病首先通过砭具自身的能量以及运动时波的作用推动人体血液循环,血载气行,气推血运而达到既益气又活血的目的。当砭具与人体表摩擦时产生极强的超声波脉冲刺激人体皮部,使之发红发热,通过皮部向经络、血脉、相关脏腑渗透。原病理状态下的瘀血或气滞在波的传导中逐渐化散。当人体气血运行有序无阻时,气虚血虚的现象随之消失,恢复正常运行,机体则达到健康水平。由于气滞、气虚或血虚、血瘀引起的疼痛在祛除了病因以后则减轻乃至逐渐消失。使用砭具在人体相应腧穴施以点压、点刺时,能够立即得气,通过经脉直达病痛点,活血化瘀止痛效果迅速。
波之后,经络被疏通,从而起到调理作用。另外砭石的作用不仅仅是通过操作手法来实现,它本身就是一块治病的石头。
砭石的作用之扶正祛邪
《黄帝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过程,就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扶正就是扶助正气,补益脏腑气血,增强抗病能力。正气得复就有利于祛邪,祛邪就是祛除病邪,减轻疾病症状,消除致病因素,排除人体废物,病邪减则正气增。
砭术通过活血补气、疏通经络达到扶正目的,同时对经筋、皮部、四海等的保养也是扶正的重要内容之一。祛邪与扶正相辅相成,二者同时进行。使用砭板弓背在人体表做刮法或使用砭尺做拍法,有时会出现皮下红点,色鲜红,有时又会出现连成片状或条状的紫黑色隆起。根据测察,这些即为邪气在排出时的病理物质。
有效地排除邪气,才能扶助正气。同样,砭术施治能够扶助正气。正气充足又能增强抵抗外邪的能力,二者相辅相成,即砭术的扶正祛邪作用。砭石的作用之平衡阴阳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了破坏,即阴阳的偏盛偏衰代替了正常的阴阳消长。砭术调理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体恢复阴阳平衡的状态。
人的生理分阴阳,脏腑分阴阳,经络分阴阳。病理状态中有阴虚、阳虚;阴盛、阳盛。阴之不足会致使阳之有余;阳之不足,也会出现相对阴盛症状。因此平衡阴阳,使之调和,不偏不盛,不虚不亏为调理目标。
砭术平衡阴阳的方法分为阳证治阳、阴证治阴;阳证治阴、阴证治阳和阴阳同治。砭术调理阳盛之证采用手足三阳经刮法、拍法,抑阳降火清实热。阳虚之证采用阳经、皮部熨法,以助温经通络,补虚祛寒。调理阴虚之证通过手足三阴经振法以滋阴清虚火。阴阳俱虚之证采用阴阳双补之法。在平衡阴阳中仍以益气活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治法为前提,阴阳为总纲。
砭石的作用之疏通经络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各条经脉以及络脉等均处于畅通无阻的状态,各司其职,贯通周身。当病痛侵袭人体时,则有些经络处在不通状况。中医理论认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包括肢体麻木、痿软、拘挛等症状往往是经络闭阻或局部堵塞造成的。
疏通经络就是调理经气。由于种种原因引起的经络不通、气血失调,致使经络气血偏盛偏衰,经络阻滞,气血逆乱,进而导致种种病变。调理应当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为首。使用有能量的砭具在人体经脉、络脉、经筋、皮部、腧穴施以各种手法,通过经气的作用疏通络脉,强健经筋,恢复失调的脏腑功能。属于邪气侵入者,通过砭术调理,疏通经络,能够祛邪以扶正;属于虚衰体弱者,经过砭术调理,以经络为通路,调动自身脏腑功能,恢复体质,强健身心。
猫睛石,矿物名称为金绿宝石。由于其内部含...[详细]
Copyright 2003-2024 gu-w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古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