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考古发现 > 辽上京佛寺遗址的历史

辽上京佛寺遗址的历史

辽上京遗址是中国北方草原地带保存最为完好的辽代都城遗址。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在龙化州(今敖汉旗东部)称帝建立辽朝,918年命礼部尚书康默记充当版筑使在湟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营建都城,仅百日便初具规模,名曰皇都。这是契丹族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区营建的第一座都城,根据史料记载,辽上京所在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创业之地,这里自然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史称“负山抱海,天险足以为固,水草便畜牧”。辽太祖死后,辽太宗耶律德光即位后继续营建皇都,公元938年,辽太宗改皇都为上京,设临潢府,这是辽上京城名字的由来。其后,随着契丹族军事、经济实力的壮大,以辽上京为中心,契丹人陆续营建了辽中京、辽南京、辽东京和辽西京,形成了五京的都城体系,标志着中国北方草原地带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初步整合与统一。所以,此次对辽上京古遗址的考古发掘,从实证的角度,深层次地揭示了辽代都城的文化内涵,对于进一步认定辽上京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在一号建筑基址中出土了大量泥塑佛教造像和铜钱,还有石像、石经幢残件、石雕像残块、陶瓷片、铁器、铜镜、木炭以及大量砖块和部分瓦当、筒瓦、板瓦、滴水等建筑构件,根据发掘的遗迹形制和遗物推定,一号建筑基址应是一座内外槽砖木混合结构的六角形佛教建筑基址,是一座体量宏大的佛塔。按塔基直径推算,原高可达80余米。根据考古发掘情况可知,该塔于辽代始建,至少进行过两次大规模修筑,金代以后才逐渐废弃。

二号、三号建筑基址分别位于一号建筑基址的南北两侧,根据地表形状可确认也是六角形砖塔。二号塔基边长为5.9米,对径为11.8米,现存台基和地宫两部分,台基地表残存六角形包砖夯土高台,外表包砖凌乱,地宫曾经被多次盗掘,现存锅底状大坑。三号塔基边长5.7米,对径11.4米,塔体不存,地宫也被盗掘。二、三号塔基包砖、散水的做法和规格均与一号塔基基址相同。二、三号塔台一周均无踏道(坡道),不可登临。两塔基地宫均开凿在基岩中,平面为“甲”字形,由通道、甬道、宫室三部分组成。根据白灰墙皮和砌砖的叠压关系可知,地宫至少经过多次修筑。两座佛塔基址破坏严重,不仅地宫遗物,而且连修砌地宫的青砖都被盗掘一空,仅在三号地宫填土中发现石雕彩绘舍利棺残块等文物。

考古发掘厘清了西山坡佛寺遗址总体布局,确定了该建筑基址的性质。近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通常认为辽上京城内西山坡建筑基址是辽上京早期的宫殿“日月宫”所在地,此次考古发掘,改变了以往的传统认识。辽上京城内西山坡遗址由3座院落组成,中间长方形院内,中轴线上有前后两座长方形大型建筑基址。佛寺北组为东向的长方形院落,四周有院墙。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为大型的六角形砖木混合结构佛塔建筑(一号建筑基址),左右两侧对称布置小型的六角形砖塔(二、三号建筑基址),前有小型建筑基址和广场。一号塔基遗址建筑结构特殊,出土雕刻莲花纹、龙凤纹的柱础,刻画写实、彩绘贴金的泥塑造像,以及石经幢座等,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座基址的等级和功能。南组院落内遗迹破坏较大,残存两座圆形基址,应是与北组院内的塔基性质相同。根据考古新发现的遗迹和遗物,由此可以确认西山坡是一处重要的佛教寺院遗址,规模庞大。其次,本次考古发掘对辽上京皇城的平面布局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西山坡是整个皇城的制高点,位置很重要。因此,学术界多认为这里是辽上京皇城内最为重要的宫殿区,这次发掘成果确认西山坡建筑遗址是佛教寺院的建筑性质,皇城内西山坡高地修建佛教寺院,仅次于宫城地位。这样的布局特点充分体现了辽上京营建者在都城设计和布局方面的创新理念,这无疑对重新认识辽上京皇城遗址的形制布局将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再次,辽上京城西山坡佛寺遗址地处皇城内的特殊位置,彰显了佛教在辽代政治体制中的重要地位。西山坡3座佛塔基址采用一字排开的特殊布局,以及一号基址六角形独特建筑结构,为辽金佛塔建筑基础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考古实例。在一号建筑基址的外槽回廊内,发现很多写实逼真的泥塑造像,其中有彩绘贴金泥塑像。这是我国首次考古出土的辽金时期泥塑造像,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分享到:
更多>>古玩鉴定
更多>>古玩知识

猫睛石,矿物名称为金绿宝石。由于其内部含...[详细]

更多>>资深藏家
更多>>拍卖展会
网站首页 | 古玩资讯 | 古玩前沿 | 古玩热点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古玩动态 | 古玩政策 | 古玩研究 | 古玩产业 | 考古发现

Copyright 2003-2013 gu-w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古玩网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1510106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