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铜器铜雕 > 造像 > 摩崖造像的实例

摩崖造像的实例

佛沟摩崖造

佛沟摩崖造像位于南阳市方城县小史店乡寺门村东南8公里处香山山腰。此处为桐柏山余脉,当地群众谓之佛沟。凿于唐代。造像分别雕刻在山上两块天然巨石上,两石相距0.2米,南石高2.6米,宽2.7米,厚1.5米;北石高3.1米,宽3.3米,厚2.5米。总计造像32龛138尊,其中南石四壁造像18龛66尊,北石三面造像14龛72尊。最大佛像高1.4米,最小仅高0.2米。主要内容为一佛二弟子,或一佛二菩萨,文殊骑青狮,普贤乘白象,12罗汉像,12臂观音等。

主要有释迦牟尼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阿难、迦叶、比丘等。形象逼真,姿态各异,有的宁静端庄,和蔼可亲,有的金刚怒目,气魄雄强。雕刻细腻,技法娴熟。其风格与龙门石窟相近,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原建有香山寺。1986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药王山摩崖造像

药王山摩崖造像位于西藏拉萨郊区药王山西侧,是一处著名的室外宗教景观,在山体上密密麻麻地刻满了数千个大小佛像,因此,人们也称为“千佛崖”。

据说这里最早的石刻佛像是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的作品,藏传佛教的一些著作记载说:有一天,松赞干布来到红山,突然看到有六个字的影子从山中自然显现,他立即沐浴净身,默默祈祷。过了一会,他又在六字真言放出的光芒中看到观世音菩萨、度母、马头金刚等佛像,于是他请人依照自然所现,在岩石上雕刻出佛和菩萨的像以及六字真言。此后,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地在岩石上雕刻着佛像和各种菩萨造像,直至今日。

在千佛崖前面,有无数的玛尼堆,这是朝拜者们留下的石头堆。由于药王山地处拉萨的大转经路上,每天来这里朝拜的信徒很多,所以玛尼堆也特别高大。每年的藏历四月,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宗教节日。

温塘摩崖造像

温塘摩崖造像位于陕县温塘村南山阴的石壁上,距三门峡市区15公里。现有造像36尊,龛6处。

第一龛高1.75米,顶呈火焰状,内雕有一佛二菩萨的立像,有莲梗相连。佛高1.35米,头部有火焰状饰。菩萨高1.20米,足下皆踩有莲花台,雕像面部基本完整,龛外两侧凿有供养人像,并有唐雍州高陵县尉成克沟、唐果州相如县令王希昶的题壁刻石。

往西一龛为高2.25米的大龛,顶部形状同第一龛,内雕菩萨立像,造形优美,其头顶花冠正中雕有一座佛龛内涂有赤、绿、青颜色,龛下石壁题有唐大历九年(公元774年)陕虢观察防御转运使皇甫温的题记。

下部东侧一龛右方是唐大周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承务郎陕州博士骑都尉徐义节撰文,郭元亨书的“温汤古寺铭并序”。

据造像风格和题铭文字看,此几处石窟开凿时间不一,有洛阳龙门石窟的风格。但据大周长安二年的题铭,称之谓“温汤古寺”。1963年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埂子摩崖造像

大埂子摩崖造像位于大英县天保镇沙石咀村3组,坐东北向西南,凿于长10米、高3米的崖壁上,是唐代天宝九年(公元750年)遗留下来的珍贵佛教文化遗产。

造像共4龛,所占面积30平方米。造像以观音为主,第一龛宽1.4米,高1.5米,进深1米;第二龛宽1.8米,高2.6米,深0.2米;第三龛宽0.52米,高1.3米,深0.4米;第四龛宽0.87米,高1.6米,深0.5米。第一龛有佛像53尊,部分头部损毁,中间圆雕观音像不知去向,但其背光雕刻依然完好,右边飞天若凌云起舞,直上云天;左边飞天损毁严重,但残存部分依然可见其动态之美。顶上华盖完整无缺,其上彩绘清晰典雅。门前两尊力士,神态庄严,英气逼人,大有降妖除魔之神威。左右两壁所凿佛像星罗棋布,栩栩如生。第二龛为三面千手观音,右边千手尚存,左边千手遭损。观音之态雍容华贵,其穿戴有薄衣透体之态。千手观音右下方跪一小童,姿态优美,耐人寻味。第三龛为菩提树,保存完整,叶面夸张。第四龛为净瓶观音,该观音头和手臂皆已损毁,但其形体线条优美流畅,神态栩栩如生,有曹衣出水之美感。大埂子摩崖造像形态完美,雕刻技艺精湛,是唐代保存至今的艺术珍品。

文管工作人员经过勘察发现,大埂子摩崖造像之千手观音是遂宁地区发现的唯一头为三面的千手观音石窟造像,其艺术价值叹为观止。该造像还有科学严谨的排水系统。据介绍,大埂子摩崖造像的排水系统为一套隐蔽工程,它巧妙地利用岩体,环造像之上而开凿,即使雨水顺沟排出,又不影响造像之美观。

桂林西山摩崖造像

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市区西山公园内。分布于立鱼峰、观音峰、西峰、千山诸峰悬壁间。共95龛,241尊。多为一龛一尊或三尊、七尊、十尊。最大的约2米,小的仅数厘米。主要镌刻眦卢舍那、观世音。西山是桂林开发较早的风景区,早在唐代,这是便是佛教胜地。当时的西庆林寺是我国南方五大禅林之一。西山摩崖造像雕刻精美,风格独具,有浓郁南方特色。造像面部丰满,耳垂至肩,宽胸细腰,袈裟贴体,斜襟飘逸,乳、肩裸露,神态温和。相似于印度菩提迦叶大觉塔古遗大佛像及爪哇佛楼大佛像。专家认为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南线文物。这里有一些佛像缺头、断臂、少足,据《桂林风土记》记述,是唐武宗李缠(chan音缠)会昌年间在全国实行毁佛所造成的。武宗死后,宣宗又实行抑道兴佛,佛教有所发展,但作为佛教胜地,西山从此一蹶不振,再经五代十国的分裂和战乱,至宋代,已走向衰落。

桂林遛马山摩崖造像

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骝马山北麓。共6龛,23尊。主要镌刻佛、弟子、菩萨和供养人。2~6号龛保存基本完好。其中3号龛较能代表唐代造像特色。该龛造像10尊,主像为佛,居中,坐高1米;身躯厚重,着广袖褒衣,斜尖领,衣褶简洁朴素;面部略平,颐颊饱满;左手按膝,右手上举作说法状;静穆安详,结跏跌坐于平台金刚座上。台座两侧置护法狮子,作卧伏状。佛左右为摩诃迦叶、阿难陀二弟子,均圆领袈裟,面向主付,合掌而立。迦叶高鼻梁,深眼窝,络腮,卷胡须,眉脊、颧骨突起,形态严谨持重;阿难秃头、胖脸,形态虔诚温顺。弟子左右为二菩萨。右首菩萨脸庞丰满圆润,体态丰腴健美;右臂上曲偎胸,似持拂尘(腕已残),左臂下垂,手提净瓶;头绾高髻,上饰花蔓,当为观世音特征。右首菩萨身材苗条,身躯微扭,头颈略斜,含蓄端庄,仪态文静优美。菩萨两侧为金刚力士,头盔脚靴,鼻高目深,神态严肃。再两旁为三供养人,均着俗服,双手合十,赤足而立。整龛进深虽浅,刻工也偏粗,但迦叶与金刚力士造型明显受西域造型艺术影响。

分享到:
更多>>古玩鉴定
更多>>古玩知识

猫睛石,矿物名称为金绿宝石。由于其内部含...[详细]

更多>>资深藏家
更多>>拍卖展会
网站首页 | 古玩资讯 | 古玩前沿 | 古玩热点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古玩动态 | 古玩政策 | 古玩研究 | 古玩产业 | 考古发现

Copyright 2003-2013 gu-w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古玩网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1510106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