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旧石器时代,如居住在周口店的山顶洞人,以穿孔兽牙作为装饰品随葬,这标志着人们审美意识和原始艺术的萌芽。同时先人们还用兽骨、兽角制造工具,从事狩猎活动。到了新石器时代,骨、角、象牙器的制作,已很普遍,有的器物上面还刻有精细的纹饰。如山东济宁大汶口文化遗址中的“回旋纹透雕象牙梳”、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的“兽面纹嵌松石象牙杯”等,均属原始社会具有代表性的牙骨器。
明代初期,郑和航海,增进了中国与南亚、非州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使象牙原料的引进量有所增加。随着竹木雕刻艺术的高度发展,以象牙为材料的牙雕也相应普遍流行起来,各地纷纷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牙雕传统工艺。
自明代兴起了以各种雕刻器物作为文房用具,来装饰书斋之风气,除官方手工艺和民间作坊制作外,一些文人中的工艺爱好者也加入了雕刻行列,参与工艺美术的活动。
由于文人加入雕刻领域,因而雕刻与绘画相结合便是这一时期突出的特点。文人亲自设计并自画、自刻,雕刻中溶入画风,又将画笔所不及的地方,用刻刀表现出来,使得这一时期雕刻风格的书卷气特别浓重。于是,在明末清初,出现了一批具有文人、工匠双重身份的特殊手工业者,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具特色,有些文人由于文化修养很高,加之爱好雕刻成癖,一些立意清新的作品不断问世,产生很大影响,对雕刻艺术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明清牙雕的另一个特点是作品题材多是以文人隐逸生活为主题。如“庭园生活”、“竹林七贤”、“溪山行旅”、“访友”、“香山九老图”等等,尽管画面雕刻不同,但意义相仿,这是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分不开的。许多名士或因不满当朝的统治;或怀才不遇,不入仕路;或寄居寺院、山林,以诗画自娱,甚而亲自刻制各种工艺作品,如竹、木、牙、角等,自画自刻,以清高的意境抒发自己的情怀。因此,以反映社会现象、表现个性,寄托精神为艺术表现形式的作品,不断涌现出来。
文人对雕刻艺术的喜好与崇尚之风气几乎主宰了当时上层社会的艺术欣赏领域。这种风气传入宫廷,受到皇帝的赏识,随之一些有名气的工匠先后被征入宫内服役。
至雍正、乾隆两朝,象牙雕刻进入鼎盛时期,技艺异常精湛。雍正对西方艺术比较偏爱,乾隆又较喜好仿古艺术。因此,雍正时的牙雕制品有巧、薄的特征,而乾隆时的牙雕制品则有古、雅的特点。但在雕刻技法上,则又都具有精工细作、巧妙绝伦的统一的一面。
猫睛石,矿物名称为金绿宝石。由于其内部含...[详细]
Copyright 2003-2013 gu-w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古玩网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1510106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