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收藏界的前辈往往提醒新手,不要轻信古玩字画圈子里的“故事”,以免受骗上当。但是,不久前却听说一位“老法师”上了“故事”的当。
宣称藏品来自高官
古玩字画圈里充满了形形色色的“故事”,不少“故事”是诱人掉入陷阱的迷魂药。而且这些故事形式往往紧跟形势,常常翻新。上述这位有多年经验的藏家就是因为听信了“新编故事”而“大意失荆州”,买进了赝品。设套者是那样对他说的:某贪官通过他从境外一已故藏家家属手中以较低的价格购得一些文物。他已经代对方付了钱,不料对方却被“双规”,害得他现在资金周转不过来,急需将这批东西出手。这些东西上都有入关的火漆印。当该藏家表露出购买意向时,对方又故意营造多方抢购的假象,终于使其中招。
一位资深画廊人士说,宣称藏品来自高官,是这些年较为流行的“故事”。曾有一个专售书画古董赝品而发大财的骗子,云遮雾罩地说他的东西都是某离休高官的,他们是世交,对方不方便亲自出售藏品,所以通过他私下处理。
编造赝品良好履历
收藏家对藏品讲求个“传承有续”,所以这些年一些制假贩假者便动脑筋为自己的赝品制造良好履历。有的将赝品伪作刊登在“专业”杂志和报刊上,或者在电视收藏节目中亮相。手笔更大的,则为赝品出精致的画册,请名家鉴定和作序,开学术研讨会,办画展等。
善于编故事的不仅有制假贩假者,个别“藏家”也是个中高手。曾有一些媒体报道某收藏家收藏了某件宝贝,外国人出100万美元,他也不愿出售。而知情的内行人士说,其实根本没那么回事儿,只不过是他想蒙国人而已。
赝品伪作纷纷在媒体上出笼,原因有二,一是大多媒体从业人员缺乏对艺术品的鉴别能力;二是有个别媒体眼中只认钱,不惜出卖自己的公信力。现如今,拍卖成为艺术品市场中的热点,于是拍卖会也成了“故事会”。
拍卖会上精心烘托
许多人喜欢被名人或资深藏家收藏过的艺术品,认为较为可信。于是,拍卖会上就出现了许多名家或老藏家收藏的系列或者专场拍卖。翻开图录,常常可以看到“从某某号到某某号拍品为同一藏家提供”,或“某某斋”、“某某堂”藏品等。其中确实有不少是出自可靠的资深藏家长期的收藏,但是也掺杂了不少“假冒伪劣”。有些“某某斋”、“某某堂”纯属子虚乌有,完全是为了应付拍卖而临时胡编的,为的是给那些平庸之作乃至赝品伪作打上光环。有的拍品虽然不是赝品,但是为了增加其吸引力,拍卖行或者委托人精心编撰相关的传奇故事。
利用藏家海外情结
从海外回归的概念也是一个容易煽动国人爱国情绪和购买欲的故事。针对这种心理,有些人将赝品“出口转内销”,重新进关时还故意作为古董艺术品报关,并送到文管委盖火漆印。许多人迷信火漆印,其实火漆印只是容许出境的许可标志而已。文管委专家所鉴定的,也只是该物品是否属于禁止出境的文物,如果不是,就可以盖相应的火漆印。所以文物管理部门的火漆印,并不意味着是真品真迹的鉴定结果。
一些境外的古董商利用中国人的爱国情绪,故意渲染某些文物是八国联军掠夺的故事,试图激起国人不惜代价购买回来的冲动,他们便借机将价格抬升到离谱的程度,屡屡得逞。
《图目》记载鱼目混珠
帝王收藏也是热门的故事。乾隆皇帝对其收藏的书画编撰了一个目录,名为《石渠宝笈》。国内藏家只要是《石渠宝笈》中着录过的书画,都铆足了劲争夺。其实《石渠宝笈》中既有大量珍品,也有一些伪作。据可靠史料记载,颇受乾隆欣赏的大臣高士奇经常将伪劣、价廉之品进贡给皇上,而把真正的好东西留给自己秘藏玩赏,这一切他都如实记录在自己的收藏目录中。乾隆皇帝一辈子都没发现,而且把他进贡的一些书画列入了《石渠宝笈》。另外,被《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着录也是好的“故事”。当然,被《图目》收录的书画绝大多数是具有相当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并可靠的,但是,专家告诉记者,并非《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中的所有书画都是真迹,其中有些作品是有争议的,这些在《图目》的后面都有详细记载,但是大多买家都不去看。
当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是居心叵测的。但所有的故事都应该建立在诚信和科学的基础上,只有这样的故事才是有意义的,值得参考借鉴的。说到底,收藏鉴赏,关键还要用眼看。
猫睛石,矿物名称为金绿宝石。由于其内部含...[详细]
Copyright 2003-2024 gu-w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古玩网